《粮食储藏》2025年第1期导读

分享

1.唐振闯, 王瑞港, 高海秀, 等. 食物系统转型中营养健康问题及评价指标设定 [J]. 粮食储藏, 2025, 54 (1): 1-7


摘要: 以营养健康为导向重塑食物系统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食物系统无法满足中国居民营养健康新要求,这就要求中国食物系统战略任务必须由供给保障逐步转型升级到食物系统的可持续供给与营养健康保障的更高层面,形成食物供给——营养需求——健康促进的更高水平食物系统。为此,从营养健康视角开展中国可持续的食物系统评价,成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从已有研究来看,对可持续食物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成本维度,缺乏将营养、健康综合考虑的评价指标探讨。本文探讨了食物系统转型中面临的营养健康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中营养健康发展目标及国内外食物系统营养健康相关评价指标。本文研究结论指出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的重塑必须要以中国居民面临的营养健康问题为导向,从食物结构合理、营养摄入充分、促进生命健康三个方面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中营养健康指标评价体系。


2. 王青峰. 新时代大食物观的生发基础、核心意涵及实践路向 [J]. 粮食储藏, 2025, 54(1): 8 - 14 + 23


摘要: 大食物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致力于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适应我国战略安排的新理念。本文从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食物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的食物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探索的食物策略以及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食物困境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大食物观的生成逻辑。提出大食物观是时代的产物,是“以人民福祉为导向” 的民生保障观,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 的永续发展观,是 “以强国建设为使命”的战略引领观,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下,必须深耕 “大国土” 沃野,细绘广域食物全景图;激活“大力气”势能,催生裂变式创新突破;把握 “大趋势” 脉搏,培育全民食育新场景;树立“大格局”意识,构建人类食物共同体,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3.刘晓萌, 康柔嘉, 王寿南, 等. 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进展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15-23


摘要: 真菌毒素是由植物病原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污染粮食等农作物,我国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造成大量的粮食浪费和经济损失。对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种类、污染现状和脱毒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阐述了真菌毒素物理阻控和生物降解技术,旨在为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的综合安全利用提供思路,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4.万渝, 张小倩, 陈敏, 等. 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对苦荞多酚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J]. 粮食储藏,2025, 54 (1): 24 - 32


摘要: 冠突散囊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酶的微生物,在固态发酵技术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苦荞被认为是人类理想的功能性食物来源,备受关注。本研究首次采用冠突散囊菌对鞑靼荞麦粉进行了固态发酵处理,并探讨了其对苦荞的各项理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冠突散囊菌发酵处理后,苦荞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发酵 4d 后,苦荞粉的持水性显著降低,而持油性则明显提高。此外,色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发酵处理后的荞麦粉色泽发生了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发酵 6d 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提高了4.17倍。研究结果为研发新型苦荞食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5.檀馨悦, 李晓敏, 黎琪, 等. 可食用昆虫资源安全性研究进展[J]. 粮食储藏, 2025, 54 (1):33-41


摘要: 可食用昆虫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资源,因其可持续性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昆虫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然而,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环境使其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挑战。综述了可食用昆虫的食用历史、现状、种类及安全性相关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生物风险、污染物残留以及过敏原等问题对可食用昆虫的安全风险, 旨在为可食用昆虫安全性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建议,实现可食用昆虫产业良性发展。


6.张子琦, 商雨婷, 陈雅纯, 等. 黄粉虫多肽的制备及功能性研究现状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42 - 47


摘要: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作为一种资源昆虫,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壳聚糖、维生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食品、饲料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黄粉虫多肽的制备及功能性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黄粉虫多肽具有原始蛋白质和氨基酸所不具备的特定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抗血栓、抗癌等。本文综述了黄粉虫多肽的制备方法及其功能性研究,旨在为黄粉虫多肽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7.吴江, 邹翼澳, 蒋雪梅, 等. 用于大型粮堆的多组分气体浓度自动检测系统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48 - 50 + 56


摘要: 在仓房熏蒸或充氮作业期间,粮堆内部氮气或磷化氢浓度实时变化情况是指导相应作业的关键参数。传统的粮堆内部气体浓度检测是使用手持仪通过仓房预留的检测管道进行检测,操作费时费力,数据记录和查询不便。通过专业的防熏蒸设计,研发了一种能实时在线检测粮堆内部氧气、二氧化碳和磷化氢浓度的一体化自动检测系统 (检测精度分别为 2% FS、3% FS、3% FS),既可用于熏蒸作业期间磷化氢浓度检测,也可用于气调过程中气体浓度检测等。系统整体的防护等级为IP67,在恶劣工况下也能稳定工作。


8.刘涛, 路雅雯, 刘德军, 等. 华南地区浅圆仓膜下气调工艺探讨[J]. 粮食储藏, 2025,54 (1): 51 - 56


摘要: 为提高仓房氮气气调和空调控温效果,通过改造浅圆仓仓内固定测温电缆为可拆卸测温电缆、安装密封双槽,并在粮面覆膜进行充氮气调试验。改造后,压力半衰期提升 92s;单仓充氮时间减少15.5h,用电量减少2388 kW·h;试验仓开启空调控温后仓内保持平均氮气浓度 95% 以上 51d;降低了因空调控温造成的仓内粮食表面水分降低。通过对测温电缆线改造及粮面覆膜,提高了膜下氮气气调和空调控温的效果,达到杀虫,节能,便于保管等目的。同时,在粮堆气调期间人员还可正常进仓检查粮情等作业。


9.乔占民, 韦远, 马山东, 等. 楼房仓粮食进仓作业粉尘浓度分析与控制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57 - 60


摘要: 散粮在入仓作业环节所产生的大量粉尘,不仅有爆炸的风险,还会影响劳动者的健康。本研究监测了楼房仓在入仓作业过程中的粉尘浓度。结果表明:在散粮清理环节,卸粮坑中的粉尘浓度达到了 221.701 mg/m3。卸粮坑空间相对密闭,御粮时,粮流冲击作用会使卸粮坑内的积尘被激起,,导致卸粮坑内粉尘浓度迅速升高。在楼房仓内,粮食落点的粉尘浓度为 112. 161 mg/m3,其余位置粉尘浓度随着距粮食落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此外,由于清理环节的部分节点和楼房仓内粉尘浓度超出 8 mg/m3 的作业人员短时间 (15 min) 接触容许浓度,作业人员在作业时需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护颗粒物呼吸器。


10.马一铭, 杜雪勇, 李丹丹, 等. 环境非生物因子对嗜卷书虱种群增殖的影响 [J]. 粮食储藏, 2025, 54 (1): 61 - 68


摘要: 环流通风技术通过对粮仓内温度、湿度、粮食水分的控制可以达到调控书虱种群的效果。为深入探究以上可操控的环流通风环境因子对嗜卷书虱种群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不同温度、湿度和粮食水分的梯度实验来探究该问题。结果表明,嗜卷书虱在较低温度 (20℃ ) 无法生存,随着温度升高( > 25℃ ) 书虱种群增殖加快。在 30℃ 环境温度下,书虱在较低相对湿度 (43% ) 下无法生存,随着环境相对湿度增加,书虱繁殖数量逐渐增加,但在较高相对湿度 (79% ) 下繁殖数量降低;25℃ 下,随着相对湿度增加,书虱繁殖数量始终持续增加。对于粮食含水量,低水分粮食比高水分粮食书虱增殖少。以上结果说明温度、湿度和粮食含水量是调控书虱增殖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开展环流通风控温控湿工艺宏观防控书虱提供了理论依据。


11.陈琴, 赵晨蕊, 马璇, 等.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粮食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粮食储藏, 2025, 54 (1): 69 - 75


摘要: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危害人体健康。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非热杀菌技术,具有杀菌快速、无残留、操作简单、不产生明显温升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在粮食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低温等离子体在粮食中的杀菌、降解毒素、改善品质以及低温等离子体与其他仪器的联合应用效果,为拓宽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粮食行业中的应用提供支撑。


12.邹球龙, 王寿南, 印铁, 等. 防霉剂在粮食储运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76 - 82


摘要: 粮食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易受霉菌污染,不仅导致品质下降,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综述了防霉剂在粮食储运中的应用进展,包括不同类型防霉剂的特点、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防霉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开发天然、绿色、高效防霉剂,构建智能控释防霉剂系统,集成创新多技术融合的防霉策略,同时构建严苛且完备的防霉剂使用标准规范与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旨在为推动粮食减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13.郭颖, 陈雪峰, 卢献礼, 等. 云南曲靖地区玉米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研究 [J]. 粮食储藏, 2025, 54 (1): 83 - 89


摘要: 分别对云南曲靖部分地区田间、农户储存、机械烘干后的玉米黄曲霉毒素 B1 、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3 种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收获期随机抽取 70 余份玉米,涉及曲靖地区 3 个县(区) 31 自然村和 3 个产后服务烘干基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黄曲霉素 B1 (AFB1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及玉米赤霉烯酮 (ZEN) 的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并按照 GB 2761 - 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玉米收获期在田间检出玉米赤霉烯酮超标,超标率为 14. 8% ,超标幅度最大为 266. 7% ,检出结果范围在 9. 5 μg / kg - 220 μg / kg;在农户储存期间玉米呕吐毒素超标率为 30. 6% ,检出结果范围在200. 6 μg / kg - 5670 μg / kg 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为22. 2% ,检出结果范围在 12 μg / kg - 1200 μg / kg 之间,且存在 2 种真菌共污染现象,共污染比例为 13. 9%;玉米在烘干后呕吐毒素超标率为 11. 1%,检出结果范围在 344. 0 μg / kg - 2110 μg / kg 之间,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为 88. 9% ,检出结果范围在 21 μg / kg - 210 μg / kg 之间,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和超标幅度均远高于呕吐毒素,玉米在 3 个环节黄曲霉毒素B1均未检出。


14.任红英. 植物油开封后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J]. 粮食储藏,2025, 54 (1): 90 - 96


摘要: 以菜籽油、油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和玉米油常见食用植物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封后在不同保存条件的氧化稳定性。模拟不同条件开封后保存 49d,间隔 7d 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植物油的酸价在40℃和光照条件变化最快,其中菜籽油、花生油和玉米油在 42d 接近国家标准,49d 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油茶籽油、大豆油和调和油 4d 酸价接近国家标准限值;过氧化值在光照条件变化最快,菜籽油和大豆油 21d,花生油和调和油 28d,油茶籽油和玉米油 42d 过氧化值均已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食用植物油开封后酸价和过氧化值在高温和光照条件变化最大,避光条件变化最缓慢,其次是冷藏条件。